当前位置:首页 / 新闻公告

【壮丽70年·奋斗新时代】一座城市的品格与记忆

来源:兵团日报|作者:admin|浏览次数:9915人|发布时间:2019-05-09

从荒蛮之地到宜居之城——新中国成立以来,石河子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在这座绿色之城、幸福之城、和谐之城、乐业之城,人们拥抱阳光与诗意、共享幸福与获得,用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,书写一座年轻的城的品格。

  兵团日报讯(记者姜小薇报道)“我到过许多地方,数这个城市最年轻,它是这样漂亮,令人一见倾心,不是海市蜃楼,不是蓬莱仙境,它的一草一木,都由血汗凝成。”这是诗人艾青笔下的石河子市。

  曾经,石河子是一片荒漠戈壁;如今,石河子是一座拥有近68万人口的现代化绿洲城市。从荒蛮之地到宜居之城,新中国成立以来,石河子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  人与生活:从且守边疆且屯田到熠熠生辉的“戈壁明珠”

 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,有一块并不起眼的展板,上面写着这样一段文字:“这里没有名胜古迹,这里没有青山绿水,这是沉睡了数千年的大西北最后一片荒原。天山南北,军垦战士用双手开垦出来一片片美丽的绿洲……”

  关于石河子这座城市的故事,要从1950年说起。是年盛夏,进疆不久的王震将军带着部队策马前往玛纳斯河流域西岸进行勘察。他们眼前,人迹罕至的荒漠戈壁上是遍布的沙窝和丛生的荆棘,还有被玛纳斯河水冲刷了亿万年的沟壑乱石。王震将军马鞭一指,豪迈地说:“我们就在这里开天辟地,造一座新城留给后世!”

  “雄师十万到天山,且守边疆且屯田;塞外江南一样好,何必争入玉门关!”一声号令,石河子这座由军人选址、军人设计、军人建设的城市开建了。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十万官兵挺进石河子,仗剑扶犁、屯垦戍边,创造了戈壁建新城、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。

  “人拉犁开荒地,戈壁滩上建花园;军垦战士意志坚,劳动号子冲破天;挖渠道修农田,引来天山雪水灌粮棉……”时光荏苒、岁月流逝,如今的石河子市早已沧海变桑田、旧貌换新颜,不再是军垦第一连老连长胡有才快板中描述的荒漠戈壁、房无一间的模样。“军垦名城”石河子市已发展成一座让人充满幸福感获得感的宜居之城。

  城市,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载体。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,石河子市明确了着力建设“科技教育中心、医疗服务中心、军垦文化中心、交通中心、商贸物流中心、现代金融中心”六大中心,着力打造“现代产业强师、科教文化名市、兵地融合典范、生态智慧家园、幸福平安石城”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“共和国军垦第一城”的目标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随着城市建设工作得到高度重视,石河子市不断改善城市面貌,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,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,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,城市品质持续提升,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加强烈。

  人与生态:从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到青山绿水满眼好风光

  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空俯视,在这座“沙海半岛”的东南边缘有一片绿洲,如锋利犁铧插入沙漠深处70公里,这里就是八师一五〇团。

  曾经,一五〇团风沙灾害频发,生态环境恶劣。自建团以来,一五〇团干部群众就不停地植树造林。上世纪60年代初,马宗辉来到一五〇团,将胡杨树种撒在沙漠边缘。后来,他又让从部队复员回到团场的儿子马晓华跟着自己在林业站工作。种树、浇水、除草、修枝、打药、补苗……从那以后,马晓华的生活便再也没有离开过树。

  马宗辉、马晓华的故事只是八师石河子市坚持植树造林、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。在这里,像他们一样坚持“看好一片林、守好一片绿”的植绿人、护绿人不胜枚举。

  绿,是石河子的魂;树,是石河子的根。在石河子市规划建设初期,老一辈军垦人就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、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,提出了“先栽树后修路,以树定路、以树定规划”的城市建设思路。正是几代军垦人的不懈努力,让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上出现了绿色,起初是星星点点、逐渐成片成林,最终变成生命的绿洲。

  全国卫生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;中国人居环境奖、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……如今,石河子市形成了点、线、面、环相融合的城市绿化格局,全力打造“林路相拥、林水相依、林城相融”的生态园林城市。

  半城绿树半城楼,人进沙退创奇迹、青山绿水满眼好风光……石河子人十分珍惜生态宜居这张名片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石河子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认真履行生态卫士职责,把植树造林、兴修水利、防风固沙、排盐治碱作为重点工作来抓,编织了一张绿色生态网。同时,八师石河子市还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决心,全面推行荒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工程、推进美丽城市建设,坚持规划先行、以人为本、统筹兼顾、强化管理、突出重点,着力构筑自然和谐的绿化体系、形成城乡一体的绿化格局、筑牢管养并重的绿色防线、打造宜居宜业的人居环境。

  人与生产:从节衣缩食办工业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

  坐落在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,有一个特殊的展品——一件缝满了296块各种颜色补丁的军大衣。

  在把这件军大衣捐献给博物馆时,家住八师一二一团的王德明老人讲述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。

  解放初期,为了发展生产,保障供应,军垦战士自力更生、白手起家创办工厂。他们将军服的双层衣领改为单层衣领,四个口袋减为两个口袋,一年节省一顶军帽,两套单衣减为一套单衣,每月3元津贴费拿出2元,只为每人每年节约91.2元支援国家建设。

  1958年,石河子市被确定为兵团工业基地后,八一棉纺厂、八一制糖厂、八一毛纺厂等企业相继开工建设,纺出了第一根毛线,造出了第一张纸、生产出了第一块方糖……铢积寸累,聚沙成塔,军垦战士节约下来的钱就是当时用于工业建设的资金,为创建新疆、兵团早期的现代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 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八师石河子市顺势而为,实现了从一产独大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、融合发展,打出转型升级“组合拳”的结构之变;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之变。

  近年,石河子市牢牢把握招商引资第一要事,多措并举赴支援省市开展产业招商工作,以招商促进产业发展;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,工业转型迈出新步伐,第三产业释放新活力,现代农业实现新提升,园区发展开启新征程,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,民营经济呈现新气象,经济运行健康平稳。

  如今,石河子市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棉纺织城、兵团首个民用机场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天业集团的膜下滴灌技术和设施走出新疆、走向世界;相继完成了开发区、高新区扩区工作,石河子火车站改扩建工作,建成运行了印染污水处理厂……

  改革为了发展,发展为了群众。石河子市经济发展有利带动了民生改善,人民群众稳定就业,收入增加,生活水平不断提高。

  从无人之城到宜居之城,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石河子市这座年轻的城将继续意气风发地奋力前行……


附件下载:从荒蛮之地到宜居之城.docx